在今人的眼光看来,我国封建社会尤其是科举制实行之后,学子们为应试科举、金榜题名,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寒窗苦读,到“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应该是千年来学业负担过重的最突出表现。几岁童子入塾读书便开始“人之初,性本善”的背诵,并被强制要求体味其中蕴含着人性等已是哲学层面的深奥道理,不能说这不是负担过重的表现。但当时的人们、社会是如何对待学子负招过重问题的呢?“吃得营中苦,方为人上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小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人们劝导激励青少年学子忍辱负重苦读的理内,逐渐地这些理由又转化成为青少年学子们的信念乃至整个社会的佰条。至于学子们身心是否受到伤害,人们是不会关注的也用不着关注。这与青少年学子只能在应试科举求功名一条道路上进行拼搏是一致的,也与整个封建社会不关注人的身心发展问题相一致。
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青少年学子的出路由过去只有通过科举人仕一途,变得可以从教,对以参与实业乃至可以从军等,加上各级各类新式学校的创办,使青少年学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封建专制、民主空气对教育的影响,也使学校教育管理相对以往宽松了很多,使师生之间“师道答严”的紧张关系变得平等了一些;使教育数学过程的刻板、僵化变得活泼一些。因此,青少年学子的学习负担情况过重问题没有凸现出来。但事实上于教育的等级性、特权性的逐渐被冲破,要求接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而政治动荡、经济发展滞缓不能多办高等学校以满足求学者需要的事实,使得进人高等学校的人数有限,因而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也是竞争激烈。广大学于要在竞争中获胜,惟有加倍学习。于是,学子们的学生负担也就不可能变轻,同时封建旧教育制度、旧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学生难以做到轻松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