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在科学研究中是促使人们积极追求、潜心探索的一种欲望。兴趣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就是一种极感兴趣的心理状态,”乐之”去做,就有助于调动主观能动性,使人不知疲倦地深入其中,倍感其乐无穷。世界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用于写诗、作画、谱曲,用于研究数学定理、思考哲学问题,甚至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因为,这些活动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给他们以无限的快乐。
现代作家、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论趣》一文中说”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宇得来。”读书、写作,”要废寝忘食” ,达到忘我的境界,也靠这”趣”字。他还对大女儿林如斯说,要”培养人生兴趣,人生快事莫如趣,那也就是好奇心。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就去研究、去做” 。
兴趣对完成论文的写作十分有利。反过来说,论文写作必须兼顾兴趣。每个人都有智力发挥的弹性限度,如果对某一论题有研究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种欲望会诱发一种” 自动化”的力量,可以发挥出80% -90% 的能力。到那时,兴趣就会像磁铁一样时时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力,选题就会无时无刻不在研究者的脑海中萦绕, 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出灵感的火花。所以说,你喜欢什么就研究什么。研究兴趣可以产生于选题前、选题中或选题后。如果选题前就已经对某个论题产生了兴趣,证明研究者对这个论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对它有兴趣,平时就必然留心得多,关注得多,思考得多,写起来就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相反,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会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不愿意去想、去写,由于心理上的疏远,写作时的热情和灵感就不易被激发出来。
如果在选题过程中,经过涉猎有关学科的研究信息,开始对某个问题有兴趣,也可以将之作为选题考虑。或者昕某一老师讲课,对某学科的某一个问题有看法,也可以作为选题。或者在跟老师的交谈过程中,受老师的启发,萌发了对某一个作家、某一个问题探讨的欲望,再经过读书、思考,看别人的评论,发现了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不管哪一种情况,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对选定的论题还无兴趣,这也不要紧,也许你在深入研究之后会逐步产生兴趣。假如越研究越没兴趣,这可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了。如果对研究的课题始终不感兴趣,就无法进入研究境界。这时候,应该冷静地从主客观上找原因,甚至考虑是否改换选题。当然,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如同调皮的小鸟,它可以在你的脑海中任意跳跃,但稍不留意,就会忽一下飞得元影无踪。你必须善于捕捉兴趣这只小鸟,即在兴趣浓厚的时候,紧紧抓住它。兼顾兴趣原则不等于只顾兴趣。如果只顾兴趣而不顾其他的选题原则,或太强调兴趣, 一切从兴趣出发,也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