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文解字》中,“德”被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有人认为“‘外得于人’说的是要正直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内得于己’讲的是内心修养,也就是要无愧于心。”另外有些入认为“这八个字实际上是讲德的两个来源广是从他人那里获得;二是从自己内心的体验中获得。德实际上是指客观的道德准则在人身上的体现,即人对客观道德准则掌握遵循的程度;”其实,《说文解字》是古人对文字含义的解释,因此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目前,人们对德育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大德育说,认为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施加影响.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如1995年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中对德育的界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种规定性的陈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工作中有广泛影响。二是小德育说,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在‘德’之源泉及其外在表征上,‘德育’即‘道德教育’乃是毋庸置疑的。”“德育的直接任务就在于:一方面,通过受教育者的认识、理解、体验和践履来遵守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他们的思考、判断和选择,从,利于人己’出发来改造恶的或不合理的、过时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积极参与制定相应的、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u’对德育含义的不同理解分歧点主要在德育的范围。我们认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德育概念是相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而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采用大德育说。

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特点确定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内容: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等,其中道德教育是核心和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