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一阐述实质上抓住了教学论的关键问题:怎样通过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既保证教学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至于造成师生负担过重。为此,巴班斯基作了更清晰的说明:“最优化并不意味着对课堂教学作局部的改进和完善,而是有科学根据地、自觉地挑选和实施一整套措施体系,这就使教学历获得的不是比以前略好的结果,而是在不增加时间的额外消耗,在师生支出最低限度的必要精力的情况下,取得对该具体条件而言最大可能的成果。”从以上论述可知,教学员优化虽涉及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多种因素,但首先考察的是教学的整体目标,继而协调教学的局部环节,促使教学朝最优方向发展。这种“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系统分析方法,正是我们理解最优化理论的核心所在。

首先,我们系统考察各科教学具有的一些共性,如目的性、有序性、矛盾性、多样性等。

各科教学大纲以文字形式描述了教学目标,并以此规划了若干项基本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学生能力、兴趣、态度、方法等培养的内容,形成了各科教学的系统目标,从而使教学目的具体化。进一步结合所教学科内容,建立系统目标与子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逐级“解体”系统目标,直指具体的每一堂课,进而构成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位一体”的系统网络,以此评价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