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什么是大学之“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理论上讲,大学之“大”涉及到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从实践上讲,大学之“大”涉及到办学者的办学思想、涉及到学校办学目标、管理方略的确定和学校的定位与特色的形成。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大学之“大”是不断推进的,不同时代的大学有其“大”的不同的内含,但也有其“大”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往往体现或反映着大学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从现实状况看,大学教育的整体规模在迅速扩大的过程中,一所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大学所发生的变化或许不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学精神的衰微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当前,在我国,大学教育过分注重大学之空间范围之大和人数之“大”、之众,过分注重大学之大楼之大,而忽视大学之精神之“大”、大学之胸怀之“大”、大学之理想之“大”的现象是堪忧的。因此,对大学之“大”进行回顾与反思就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教育产生于近代洋务运动时期。但洋务运动时期,为适应自强求富、发展近代工业的需要而创办的一批洋务学堂还只能看成是高等专科性质的学校。我国具有现代意义之大学教育的产生应以1898年创办的“京帅大学堂”为标志,此后,随着清末《奏定学堂章程》中《大学堂章程》的颁布,辛亥革命后不久《大学令》的颁布,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等三个层次,以及国立大学、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并存的局面。同时,由于一批具有强烈爱国激情的大学者和曾留学国外、中西贯通的大师级人物走上大学校长的岗位,他们励精治,使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在起步阶段就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受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找国大学教台在20世纪50年代韧进行了院系调整,形成了以专门学院或专科性大学为主的格局。此后的大学教育出众所周知的原因,备受政治运动左心,文尽期间更是饱受摧残。粉碎“四人帮”之后,大学教台以恢复高考招生为交机,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开姑了调整,并加快了发展步伐.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大学教育更是步上大调整、大发展道路,在新世纪初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在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程小,有许多教育家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对其心目中的“大学”、大学教育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留下了值得怀想、深思和品味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