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一般是指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生源质量等方面比较薄弱,从而造成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佳,进而又影响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学校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提高的这样一类学校。薄弱学校的存在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相对性。这是指薄弱学校是有条件地存在着,这些学校在办学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的薄弱是相对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来讲的。但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差距是暂时的,并不会无条件地、不变化地、永远地存在下去。通过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的努力,经过—段时间的工作,薄弱学校能够转化,由弱到强,由办学质量不高转变为有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出声誉不好转变为具有较高或很高的社会声誉。因此,我们不能把薄弱学校绝对化。
其二,区域性。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区域性突出。就薄弱学校而言,尽管有人认为这一问题在大中城市比较突出,实际上在农村、山区、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该问题更严重。大中城中薄弱学校存在带来的直接问题是择校,是人们渴望受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农村、山区、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存在,则使当地的适龄孩子不能享受基本水准的教育,甚至连享受九年、六年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当我们由于大中城市出现择校、高收费而关注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时,决不可忽视农村、山区、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