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就是用事实和道理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以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常用的立论方法有如下几种:
1 例证法。
这是一种以典型事例为论据,举例说明的方法。它的目的在于证明在某些领域的确存在着某些现象,并通过归纳推理,从中引出结论,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见解。例如,有文章为了证明(水浒传)中多数人物上山的原因并非官逼民反,有些人甚至是梁山人逼良为盗的观点,就列举了卢俊义、朱全、李应、徐宁等人的所作所为,从而证明了上述观点的可信性。这就是使用了例证的方法。
使用例证法首先要注意,在列举具体事例例证时,所述要简洁明了。因为举例的目的在于以此为论据来证明观点正确,事例叙述简洁,它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突出。如果事例过详,就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使文章不像是学术论文。但也不能过简,简到说不清事实的程度。那样就起不到说明问题、证明论点的作用。
2 引证法
这是一种引用名家名言、格言、谚语、典故、科学公理等作为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我们的前人先哲,对生活和学术方面的许多现象做过深刻的探索剖析,有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在学术论文中引用他们的警句格言、精影论断,可以大大增强我们学术文章的思想深度,从而更准确,更有力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引证法分为直接引证和间接引证。照录原文的是直接引证,应当用引号,表示未做任何改变。记不清原话,只能叙述大意;或者是原话较长,做了压缩、概括的是间接引证,可不加引号,以表明并非原文。
使用引证法,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 首先,引来做论据的话,必须是被历史、被事实幢验过、证明了是正确的。切不可不加分析,盲目引用”名人”的话,以致把一些错误的观点引入文章,那将造得其反。
- 其次,所引的文章或语言,必须能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更不能强不知以为知,甚至于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 最后,使用引证法,引文应尽量少而精,以能恰当证明自己的观点为准。如果引文过多,会让人感到作者是在东拼西凑,甚至让人感到作者并无主见,只是在借名人吓人,效果是很不好的。
3 分析法
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挖掘道理的方法。表现在学术论文的论证中,就是通过对论据(事实或道理)的分解、比较,透视,发掘其中隐含的规律,找出其中隐藏的道理,从而很好地证明论点。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明理之文,大要布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①学术论文想实现这两点,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很多,这里着重谈三种。
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这是将事物发展的纵向历史过程分割成若干阶段或若干部分,然后逐一认识、辨别和考察的一种方法。例如,从事物发展的低级到高级,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从原因到结果,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肯定等等。它既包括时间上的分析,又包括空间上的分析。在论证问题时,这种分析的方法既可以用于全篇,也可以用在局部说理上。从全篇看,如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吟,就是在分析了人的认识过程以后,进而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从局部讲,如瞿秩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在指出鲁迅杂文的价值和意义时作了三个方面的解剖和分析:第一方面,从清末的士大夫、老新党,一直到近期的洋场无赖式的文学青年,他都亲身领教过;第二方面,当时的各种主义和意识,他都考察过;第三个方面,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了他许多经验和感觉。正是以上原因,才使鲁迅的杂文具有惊魂夺魄的力量。
从事物本身或与其周围联系上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既包括将一切事物本身分割成若干部分进行考察,也包括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联系起来再分割成若干侧面来认识,从而很好地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它与外部的联系。例如分析事物的主流与支流、部分与整体、内容和形式;分析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同与相异、吸引与排斥、相反与相成等等。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就采用了这种分析的方法。自由主义本来是一股思潮, 一个整体,作者在这里将它分成11 种表现进行考察,使人们对自由主义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接着,又指出了自由主义的危害、产生的根源和克服的办法,这三个方面是自由主义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其本身的外延。经过如此分析以后,为什么必须反对自由主义就不言自明了。
对事物进行由表人里的分析。这是将一事物或一个问题从外向内,从表面向中心逐层分析、考察,渐次加探认识,直至最后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追求的是对事物或问题越来越深入地了解,越来越细微地体察,越来越深刻地发掘。这样做的结果,使读者对问题有更深刻、更精徽的认识。例如,(鲁迅研究)1984 年1 期载有林兴宅(论阿Q 性格系统)一文,作者为了证明阿Q 充满矛盾的性格特征,就采用了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法。表面上看,阿Q 是”质朴愚昧但又圆滑元赖”;”率真任性丽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产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患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这是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阿Q 性格的十种原素,是表面现象。作者通过对这些表面现象的分析,归纳出阿Q 性格的双重性”一方面退回内心、耽于幻想以维护自我,另一方面是珉灭意志、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然后,作者又从阿Q 性格的双重性入手,指出了这一性格的”自然质”一一-性格本身固有的性能产功能质”一一经过读者欣赏过程中再创造而产生的本质一一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失败主义思潮的象征z 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象征,超越国界,成为人类”前史时代”世界荒谬性的象征;”系统质”一一即从哲学的、政治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历史的、心理的角度所揭示出的阿Q 性格的社会性质。这样分析,层层加深,渐次藐取本质,把阿Q 矛盾性格中深藏的特质淋漓尽致地剖析出来,把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系统的,阿Q 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所看到的再也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令人折服。
论证借助分析的穿透力、辐射力,能将隐藏在事物内部的道理发掘出来,将那些不易被人发现的规律提取出来。但在使用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上述三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相辅相成,共同把问题论证得深入独到。
4 对比法
这是将两个相反的问题放在一起,通过”个别”与”个别”的对立性比较,以说明问题本质的一种方法。对比有横比与纵比两种。
横比,即把这种现象与那种现象,这个人与那个人进行对比。例如要论证改革开放之必要,先讲日本因明治维新,民族一跃而起;再说大致同期的中国大清王朝,因循守旧、闭关锁国,扼杀维新和改良,致使大好河山为列强瓜分。进而得出结论:改革势在必行。纵比,即把历史和现状、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例如韩愈(师说)中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不惑也难矣”的观点时,其中第一个对比就使用了纵比的方法。正确的态度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错误的态度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①。这是古人与今人之比。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要注意拿来作比的双方应截然桶反,形成鲜明的对照,否则就构不成对比。
5 类比法
即古人说的”据事类义” 。是把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揭示甲事物的某些属性,来证明乙事物的属性的一种论证方法。例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就是通过”滥竿充数”的故事来类比我们党内一些同志的工作态度,形象地说明了不懂装懂的危害性。其他如毛泽东的(愚公移山),鲁迅的(现代史)、(拿来主义)以及(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鹉蚌相争、撞翁得利”、”唇亡齿寒”、”叶公好龙”等等故事,都是用来类比相关事物的。
类比是从”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拿来进行类比的”个别”,必须在本质上与被类比的”个别”有某种相同点戎相似点,才可以进行同类比较,否则只能构成”比喻”或”对比” 。
6 喻证法
这是用打比喻来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方法。喻证法可以把人们比较生疏、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较为深奥的道理讲清楚,并给人以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的感觉。使用比喻论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 首先,用来作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又能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否则就不能达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效果。
- 其次,比喻要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要能恰当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果比喻不当,就会造成”引喻失义”,会使作者本来正确的观点发生歧义或受到影响,还不如不用的好。
- 再次,使用喻证法应注意与”类比”、”对比”论证方法的区别。
这三种方法虽然都是将所要论证的事物与另外事物进行比较,但类比法要求进行类比的双方必须是”同类”,即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对比法要求对比的双方必须相反,形成对照,在性质上是对立的;而喻证法既不要求”同类”,又不要求”对立”,它只要喻体与本体之间看似毫不相干,都又有奇妙的相似之处。这样,前者说明后者,就格外生动,格外引人入胜,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神特殊的论证力量。
最后,我们还应当看到,虽然比喻论证法生动活泼,在论文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因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不完美的。要想完整、深刻地论证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还应当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使用。